让世界充满爱

2015-05-21 15:21:28

二十多年前,当全中国都在传唱由郭峰写的这首歌时,我也在唱,而且作为领唱在学校的舞台演出,动情之处,热泪盈眶。而今天回忆起来,尽管歌唱得不错,可如何让世界充满爱,自己能做点儿什么,该做点儿什么,好像从未思考过,也没有行动过。 

我知道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,天生悲天悯人,胸怀天下,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帮助别人,即使自己食不果腹,也会慷慨地施舍捐赠,就像“西游记”里的唐僧,带着慧根来到人间。而绝大多数人却不是或不完全是与生俱来具有公益心的,这相当符合经济学中“人是自私的”的理论。对于我们这代人,缺乏公益意识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从小我们就过穷日子,自己的嘴都填不饱也难以想到去帮助别人,尤其是对每天长身体的孩子来讲,不从别人手里抢食物已经不错了,应该说没有打下好的公益基础;二,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,努力奋斗,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来赢得,所以在拼搏进取的同时,我们也很是瞧不起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者,认为他们应该更多靠自己努力;三,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辛辛苦苦赢得,很是艰难,想到送与他人,难免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会有痛。说到底,不愿意、不舍得,这应该是有能力做慈善事业而没有做的人的通病。 

对大多数人来讲,公益心是需要启发、培养和鼓励的。我就属于这部分人,甚至是比较严重的,一度曾被人评价为“冷漠而不好相处”。我的爱心意识的被唤起是经过几个阶段的。第 一个阶段是1997年生了重病,痛苦彷徨时,那些平时被我认为不过是同事关系的“同事们”给了我无尽的关怀,包括捐款、探望、关心和鼓励,蓦然间有了一种感受,被关心的感觉很好,尤其对于作为弱者的、当时的我来说,走出病魔,与所有那个时候给我关怀的每一个人都有太大的关系。于是,在病中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,对人对事的态度,意识到自己也应该随时去帮助别人、表达爱心才对。愈后上班,大家都说我变了样,从以前的“小冰块”变成了一个偶尔能够温暖别人的“小太阳”。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参加公司对希望小学的捐赠仪式,为此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。那一次的震动大,感到帮助别人后的幸福,那确实是我很难忘记的一种幸福,很强的记忆,被认可、被感激,甚至被崇拜,那也好像是第 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。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在东北大学学习外语,周末时所有的外教都去沈阳市社会福利院做义工。尽管有的外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教养,有的外表邋遢不堪,有的多少有些桀骜不驯,可每周六他们都雷打不动地坚持去福利院。我更多是好奇,同他们去了一次,看他们照顾有残疾的小孩,痴呆的、被遗弃的老人,十几个老外,不论男女,目光慈祥、动作轻柔,与孩子们玩,帮老人们擦洗,那场面无比和谐与安详。在那一刻,我感到很羞愧。其实,做公益无时无刻不可以做,不是成了百万富翁才能做公益,有多大力量就使多大劲儿,爱心无处不在,公益无处不可。应该说,自己是在这三个特别时期被刺激了,开始反思并开展相关公益行为 了,慢慢地,它成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,一种寄托,一种努力工作后的需要给社会的回报。

我总结人(普通人)产生公益行为需要几个过程。从不接受、不理解和不实施到后来因被迫或偶然参与而唤起爱心,再后来就理解了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”这句话,但也难免有些功利心理,高境界就是“为善莫问回报”,做公益事业没什么原因,只因愿意,只因喜欢,只因胸中有一切,爱一切。 

中国需要有更多愿意为公益事业努力的人,虽然我们看到若干个“微尘”的行为(捐巨款而不留名),虽然我们看到徐本禹,一名普通大学生,毅然停止学业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那令人感动的事迹,但我们还是需要更多人的参与。根据统计,中国慈善总会75%的捐赠来自国外,只有25%来自国内。昨天偶然看到邓小平的一句话:“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,我是中华人民的儿子,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。”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。做个胸中有爱的人,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祖国、帮助世界吧。“无私乃大私”,其中奥妙尽在体会。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公益事业,终有一天让“世界充满爱”不仅仅是歌曲,更是对未来世界的准确描述。 


标签

上一篇:做一名职业化工作者2015-05-21
下一篇:让生命怒放2015-05-21

最近浏览: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

沈阳总部

ADD: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大街169号

TEL:024-88082666

二维码

未标题-2.png

 

ewm2.png

343434.jpg

禾丰股份视频号官方微信号招聘公众号

分享